设计不应离开为最大多数人服务的根本

2016-10-12 会飞的猫

  柳冠中(作者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

 

  当前,经济全球化、技术潜能扩延、需求地域化、消费个性化,然而资源匮乏、污染严重,人类未来的生存方式的变革正在酝酿。经济、政治、文化都将发生观念性的革命。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设计绝不再仅是时尚、奢华、美化、欣赏、高雅文化的载体,也不再仅是商业牟利的工具和技术的推销术,而将承载人类理想和道德的重任。而这设计本来应有的“为人设计”的职责却在近几十年的商品经济中被严重地歪曲了。对设计的研究如果得不到加强,设计将无法抗衡现实世界的诱惑和抵制,而简单地成为金钱和权力的附庸。

 

  如果把设计定义为“创造人类健康、合理的生存方式”的话,“服务性设计”就是设计的最高层次。它是人类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的必然境界,不仅解决当前的人类生存问题,还要思考人类下一代以及未来人类生存、发展的可能,“提倡个人使用,而不提倡私人占有”。当前设计普遍存在着追随奢华的消费文化和沉溺于“形式供应商”,甘做“时尚”的尾巴,而出现“艺术对设计的殖民”的异化现象。设计与科学远离,与技术工程、材料结构越走越远,使得“设计”被“艺术化、空洞化、形式化”。

 

  好的设计师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对设计要有正面立场和原则。笔者以为,设计本身就是一项关注社会的行为,要具有为他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责任,并要利用优秀卓越的意识和技能对社会和大众生活作出积极正面的改变,如此才可称得上是好的设计。设计应理解人类基本生活的概念——“栖息”,要对现实生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判断,要有清醒的头脑,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发达进步的今天,设计师需要对一些生存现象和生活态度抱有观察、思考乃至批判的态度。

 

  工业设计具有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人才和知识密集等特征,是产业价值链中最具增值潜力的环节之一,是展现一个国家现代文明程度、创新能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后引入我国以来,工业设计还仅是作为一种新“行业”形态存在,仍在中国的工业或经济的“体外”循环,尚未在经济领域建构起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加工型”的工业体系还未将工业设计融入到经济运营“从头至尾”的系统结构内。虽然我国的工业设计近几年有较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整体水平仍然相对落后,尚处于起步阶段。

 

  在政府层面,“政出多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共享机制,资源不能合理利用,一些举措具有盲目性,不利于“设计产业”的健康发展。工业设计的主战场——“制造型企业”对工业设计的作用和价值存在认识误区,或重技术轻设计,或仅在外观美化上创新,没有意识到工业设计是技术创新的载体,也没意识到工业设计对企业品牌塑造和价值提升的重要性。事实上,“设计拉动型制造业”在技术拉动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工业设计提升价值,提供的是可用、易用、满足消费者生理、心理需求,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消费观”的商品。美国的苹果、耐克,日本SONY、三菱,韩国的三星、LG,荷兰的飞利浦,瑞典宜家、德国西门子等都是设计拉动型制造企业的典型代表,而“技术拉动型制造业”和“加工拉动型制造业”的最终发展方向都是“设计拉动型制造业”。

 

  我国人口众多,制造业仍长期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只能在“世界工厂”的基础之上自主创新。无论是政府的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还是产业的工业设计推动工作,其核心点和目标都应当是新型工业化的制造企业。但是目前我国的设计创新机制还无法融入企业和国家的创新体系、也无法被大多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重视,乃至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其症结所在。其实,“设计创新”恰恰是连接“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的纽带。无论在企业层面还是在产业或国家层面,“设计创新机制”的嵌入都是当下中国经济建设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我要吐槽
登录后评论
其他评论(0)
  •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