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考研之前要搞清楚几个问题
1.为什么要考研?
2.为什么要考这个专业?
3.设计应用和设计研究的关系?
4.先工作还是先考研?
5.喜欢设计么?
这几个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答案,搞清楚后,自己会对目前自己的状况有一个了解,然后有自己的目标。这样再去为之努力,制定相关的计划,落实一定的行动,实现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最终完成一个大目标。
搞设计的都说设计思维无处不在,考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设计的过程。
首先,就是进行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分析,进行对自己的调研,对自己状态的认识,比如上面那几个问题的思考,然后归纳出自己对考研的理解,并最终确定一个目标,这也就像是设计定位。
如果“设计定位”是考研的话,那就要根据之前归纳的“设计定位”,进行相关的“设计演绎”,比如制定一定的计划,当然这个计划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因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设计定位”。
演绎的前期,设计师都会进行头脑风暴,或者画一些草图,或大家进行不断地交流沟通,再或者用一些思维工具,比如SWOT、双钻模型啥的(这些工具也可以在定位的时候用,我只是打个比方)等等。所有的这些其实是快速找出各种设计方案的可能性,也就是尽可能多的演绎,并最终确定合适的方案(说实话,我感觉以后AI在这方面可以基本上替代人类,找出最优解)。
初步的“设计方案”确定后,就要把较好的整理表现出来,比如“效果图”,如果是考研的话那就是大致的表格之类,这个表格上应该有政治、英语、专业课的作战方案。
前面做的就是类似普通射击狮做的大部分工作,后面就要进入到具体的落地工程阶段,比如搞实体产品的要开始做结构了,考虑分件、拔模角度、工艺成本、细节处理、物料清单,这就是具体的“设计方案”的执行过程,那就是考研计划的具体落地过程。
我们都知道,好多设计师前面做的“外观设计”(比较差的考研计划,对自己没有清晰的认识),都会不好落地,因为不懂结构,外观做的浮于表面,这样具体执行过程就会有再次的调整,而且不止一次调整。如果自己的落地沟通能力够强的话(比如工程师是资深的),这样方案虽然要改动很多次,但最后的结果也会很好。(这就像很多人的计划其实不是很具体,但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反省能力,并不断调整,实现一个个目标)。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具体落地和执行能力有时会更重要,这也就像清华强调的“行胜于言”。
执行过程根据计划去努力了,并且尽自己可能完成了,那下面就是把设计项目汇报给"甲方爸爸"了,也就是上考场呈现最终的“设计”了。如果自己的“设计”确实很好,而且甲方又很认可,那么恭喜你,你“上岸”了。但是一个设计项目往往不会这么顺利,比如项目在中期落地的时候甲方要求重新调整(20年的考试就是初试、复试都调整了),那设计师就要灵活应变了,因为这种现象也很常见,毕竟一个“好的设计”要经历“千锤百炼”。所以,项目汇报(考试那几天)也很关键,有可能设计一般(比如平时准备的不是很充分)但自己口才很好(考场上临时发挥很好或者天资聪慧),那也可能获得甲方青睐。但有可能在量产(复试)的时候被否定“设计方案”(我经历过)。(但有些人可能是能力很强却没发挥好)
大家都是搞设计的,并且大多是有意考研的,那么希望如果归纳的“设计定位”是考研的话,就要确定对自己比较合适的“设计方案”,并努力推动方案的“执行落地”,最后在向“甲方”汇报的时候呈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最后,祝大家都能有目标,并努力,然后心想事成。
附几张最近的手绘图
来源:【品索考研】
我要吐槽
其他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