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侘寂美学,工业设计中侘寂美学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侘寂美学(わび さび/wabi sabi)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接受自然的安排。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源自于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强调真是的感觉,呈现出事物原本的静谧状态。
“侘”即与良好状态相对的粗糙状态的意思。还包括“追求自然的样子”,或者“原始质朴的样子”等;到了14世纪初,受到禅宗等的影响,这个概念开始受到积极评价,从而融入了日本的美学意识中。伴随日本美学意识的建立直至今日。现在的“侘”是对富有、富贵、华丽、巧言令色、鲜艳、艳丽、豪华、丰满、繁琐的否定;相反,可以用:贫困、困乏、朴直、谨慎、节制、冷瘦、枯萎、老朽、寂寞、幼拙、简素、幽暗、静溢、野趣、自然、无圣来表示“侘”的概念。由此可见侘寂美学或许受到了禅宗的广泛影响。
由此可以看出“侘び”是在否定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无一物”的美。去除一切多余的设计。
很多设计师都会听到过“侘寂“美学,到底他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就是线条优雅简洁,附有生命感,至繁归于至简。
有人说侘寂是禅意,其实很多日本人不知道禅为何物,只是在千百年来的锤炼中取了本色而已,被当代所称之为禅。侘多用于描述日本茶道之美,侘茶始于江户时代,“侘び”的意思通过“侘び数寄”这样的熟语来表达,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质的茶,以及喜欢喝这种茶的人。而侘茶人,如同<山上宗二记>所写,也就是那些“不持一物,唯觉悟、工夫、技术三者齐备者也”的人,也被称作“贫乏茶人”。到了千宗旦的时候,单独一个“侘”字指的是“无一物”的茶人。“侘”作为表达这种造形美的词汇得以普及,这个词作为代表日本的美学意识概念的地位得以确立。
“侘寂“与极简主义的关系?“侘寂“其实是极简主义的最初形式,经过数百年的沉淀,人们更乐于接受简单而美好并且赋予深刻意义的美学形式,极简主义是在“侘寂“美学基础上融合现代美学观点而生的,两者应该是互生关系。
日本美学所追求的是黯然之美,也就是非直接表现出来的文化特性,侘茶的美学意识就是黯然、枯寂,也就是无法圆满具足,退而求其次地以粗糙,哀美之姿传达其意识。所以在日本的器物设计上,宁愿以雾面的表现处理取代亮面;宁愿以手工的手渍替代人工的光滑;宁愿以裸露的处理过程取代完美的精密缝制,也因而观察许多日本设计师的作品,都可以呈现上述的特点,所以像民艺大师柳宗理的设计作品是一种“拙”的造型意象,其餐具的表面几乎都是雾面处理,或许这就是他所坚持“涩”的东方意象吧!甚至呼应无法圆满具足的“缺”的态度。
Shibu(涩)是另一种日本传统美学之美,依照柳宗悦对日本“涩之美”的诠释是认为在手感工艺的创作中,将十二分的表现退缩成十分是涩的秘意所在,剩下的二分是含蓄的东方之美,因为涩不是喧哗而是静默的态度,所以“不言之和”与“无闻之闻”即是涩的精神所在,毕竟喜欢非凡、完美器物的人,是无余暇去欣赏“无事”的深度,更何况手感的创作会有一些不自由性,它受限于工具、材料在某种程度的限制,所以无法像绘画一般,可以产生拟真的创作,反而因为以手感的自由与随性所创造出来的创作,往往会产生参差不齐的痕迹,然而这却是自然之必然,而且是不可逆的。
透过Wabisabi与Shibu之缺、拙、涩的意境,使得手感的制作技巧在日本文化中发挥的淋漓尽致,虽然呈现是一种减退的礼堂之美,却在内涵中展现无限的生命力。相对的,这种含蓄、表征自然的面貌与“非自由的自由”的创作态度和人生哲学,更为呼应自然的脉动与韵律。
我要吐槽
其他评论(0)